一、老齡橋梁現狀(zhuang):數量龐大,隱患(huan)突出
老(lao)齡化比例高:我國現有橋梁中,40%已使用超過25年,進入“老齡”階段,且數量仍在持續增長。
事故風險加劇(ju):據統計,49%的橋梁垮塌事故源于運營期養護不足或管理缺陷。例如,國內447座垮塌橋梁案例中,近半數與人為疏漏直接相關。
自(zi)然老化問(wen)題:隨著時(shi)間推移(yi),橋(qiao)梁普遍面臨混(hun)凝土碳化、鋼筋銹(xiu)蝕、裂縫擴展(zhan)等耐久性病害,威脅結(jie)構安全。
二、為(wei)何必須重視老(lao)齡?
1、 預防突發事故
早期預警:通過位移、應力、振動等實時監測數據,系統可預測潛在風險(如裂縫擴展、材料疲勞),提前觸發預警,避免突發性垮塌。
災后評估:在極端天氣或地震后,監測數據可快速評估橋梁受損程度,指導應急修復。
2、延(yan)長使(shi)用壽命(ming)
精準養(yang)護:多維數據(如溫濕度、荷載分布)分析可識別橋梁“薄弱環節”,針對性實施加固或防腐處理,延緩老化進程。
成本(ben)優(you)化:早期病害修復成本僅為大規模維修的10%-30%,顯著節約公共資金。
3、保障社會安全
交通命(ming)脈:橋梁是城市交通的核心節點,一旦失效將導致交通癱瘓、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。
公共信任:安全監測技術的透明化(如數據可視化)可提升公眾對基礎設施的信任感。